中国古代庙宇设计漫谈 中国现存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宗教...
中国古代庙宇设计漫谈中国现存古代建筑绝大多数是宗教建筑,殿堂内一般都供奉着佛、菩萨或神仙塑像,建筑如何与塑像密切配合,使二者契合无间,成为内部空间处理的突出问题。一般来说匠师们都做到了以下几点:一、尽量使塑像处在平面深度一半而稍偏后的位置, 使其所处的空间相对高大,以空间的对比来强调它的重要性;二、尽量使塑像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、具有较强的完整感的空间内;三、塑像前景尽量开阔,减少遮挡,便于瞻视并保证有足够的礼拜场地。若殿内采用天花,在主要佛像上更多安设藻井,使空间愈加增高,并以其装饰性进一步突出塑像。 塑像下都有佛坛,加大人们仰瞻塑像时的垂直视角,增加神佛的庄严感。同样重要的是,佛坛造成了一个与凡人活动区域相对独立的特殊空间,并加强了众多造像的群体感。一般都在佛坛后侧建面墙,或是利用塑像的巨大背光来分割空间,空间更显完整,如大同辽金华严寺大殿,造型优秀的单体建筑,还可以举出一些例证。楼阁的内部空间可以天津蓟县辽观音阁为例。观音阁(五间)内部有- -圈金柱,外观两层,但腰檐和平座形成为一个暗层,所以结构实为三层。阁内有高达16米直通三层的观音塑像。全阁采用套筒式结构,平座层和上层都是中空的,周绕由金柱向内出挑斗棋承托的两层勾栏(栏干), 人们可围绕勾栏在大像的中部和上部瞻仰塑像。平座层勾栏平面长方,上层勾栏平面收小,形状改为长六角形。在大像头顶还有更小的八角形藻井。由下仰视,两层勾栏至藻井层层缩小,平面形式发生有规律的变化,富有韵律且增加了高度方向的透视错觉,建筑和塑像配合得非常默契。上层除藻井外,内外槽都有“平棋”即以小方木组成的格网天花,外槽平棋较低,内槽提高与藻井底平,强调了观音塑像所在的空间。这种美化,直接增加的建筑的趣味性和艺术性
页:
[1]